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(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,ICAS)是導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,不同人種之間差異明顯,亞裔人群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%~50%。中國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(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,TIA)患者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為46.6%,伴有ICAS的患者癥狀更重、住院時間更長,卒中復發率更高,且隨狹窄程度的增加復發率升高[1]。
對于癥狀性ICAS患者,應在發病后盡早啟動抗血小板治療,并長期應用??晒┻x擇的抗血小板藥物有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。
血管內治療是癥狀性ICAS的治療手段之一,癥狀性ICAS狹窄率≥70%,強化藥物治療無效或腦側支循環代償不良,責任血管供血區存在低灌注的患者,是血管內治療的適應證[1]。
目前對于ICAS治療,分為內科治療、血管內介入治療以及外科治療的方式[1]。其中血管內介入治療又分為血管成形術以及支架置入術。血管成形術,也稱為球囊血管成形術,作為一種微創手術,采用球囊在血管狹窄部位進行擴張,進而使血管恢復原來形狀,血流重新暢通。具有器械無植入的優點。